游客发表
火电发电量492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占全国发电量的70.4%,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全社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比去年同期小幅提高,单月用电量保持增长,增速比上月提高。6)青海以水电为主,其火电装机排名第30位,其火电利用小时数排名第28位,与1-11月相比,位次不变。
与1-11月相比,贵州后退2位,福建后退3位6)青海以水电为主,其火电装机排名第30位,其火电利用小时数排名第28位,与1-11月相比,位次不变。全社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比去年同期小幅提高,单月用电量保持增长,增速比上月提高。3)贵州、福建等省份煤电装机占比较大,火电装机排名第13、14位,其火电利用小时数排名表现各异,分别为第21、11位。受北方供暖需求提振,火电利用小时数增加。
发电量平稳增长,增速较上年有所提高,单月发电量增长回升,单月火力发电低速增长,增速略有回落。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同比增加,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同比增加较多,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同比增加。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步、体制机制创新等日益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型储能在2030年之后迎来快速增长,成为电力系统重要的灵活性资源,2050年装机将达4.2亿千瓦左右。2025年前,电力取代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我国电源装机规模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35年将达到约35亿~41亿千瓦,2050年将达约43亿~52亿千瓦。用能结构升级叠加节能潜力释放将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人均一次能源消费将保持缓慢增长,到2040年人均一次用能保持在3.9~4.1吨标准煤,略低于该院2017年度预测值(4.0~4.2吨标准煤),表明我国可以通过走高效节约道路,以更低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支撑经济长期增长和生活持续改善。
随着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逐渐提升,电力系统碳排放总量在2025年前后出现峰值,峰值水平约为45亿~50亿吨,2050年电力系统排放量约18亿~19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降至30%以下。受电气化水平提高影响,电力部门在2020年超过工业部门,成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碳排放总量和占比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在2030年后快速下降。
2035年之前保持较快增速,2050年将在当前水平上翻一番,上限可达约14万亿千瓦时。建筑部门是电气化水平最高、提升潜力最大的终端用能部门,预计到2035年提升至47%~63%。电力碳排放总量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峰值约为105亿吨左右,2030年后进入快速下降通道,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目标有望超额实现。
度电平均成本将在2025年前后达峰,2050年降至当前水平的60%~70%左右。2050年单位电量碳排放强度约为当前水平的22%~26%。国网能源研究院基于能源和电力领域的长期研究,立足于能源中长期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深刻调整的新格局,借助自主开发的能源需求预测、电力规划与生产模拟等一系列模型工具,深入分析和展望了能源及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形成了我国能源发展六大判断和电力发展六大判断。2035年、2050年有望分别达到40亿、50亿千瓦左右。
205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的占比有望达到47%左右,建筑部门成为电气化水平提升的第一引擎。终端用能结构中,电能逐步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预计2050年终端能源结构中电能占比增至37%~47%以上。
电网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电源结构呈现风光领跑、多源协调态势,风电和光伏发电将逐步成为电源主体,煤电装机将在2025至2030年前后达峰。
随后,电力发展的清洁目标与经济目标逐渐重合,能源转型将更多基于市场自主选择。终端用能增长逐渐从工业部门转移到建筑和交通部门。终端能源需求增长将在2020年后进入饱和阶段,一次能源需求增长在2025年后进入饱和阶段。能源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约在2030年后进入平台期,总量稳定在55亿~58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需求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为41亿~43亿吨标准煤。其中,建筑部门用能在2030年前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终端能源需求增长的最大贡献部门。
2035年、2050年跨区输电容量将达4亿、5亿千瓦左右,为当前水平的约3倍和4倍,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能源发展需要逐步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解决能源生产供应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安全优质、经济便捷、清洁智能的能源供应需求。
当前至2025年,电力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仍处于发展期,能源转型需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电力系统成本持续上升。我国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增速逐步放缓,2035年达10.9万亿~12.1万亿千瓦时,2050年达到12.4万亿~13.9万亿千瓦时。
如果不计环境成本,2050年度电成本约为当前水平的60%左右。能源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将进入平台期,2025年达到峰值,早于自主减排承诺时间,峰值约为105亿吨左右。
在能源发展方面,该院从能源需求、能源利用效率、能源需求部门结构、能源需求品种结构、电气化水平、能源燃烧二氧化碳排放等角度对我国未来能源发展进行了深入展望分析,主要结论如下: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电源装机增速快于电力需求。2050年,能效电厂、需求响应、新型储能的规模都将达到4亿千瓦以上,均超过最大负荷的15%。我国终端能源需求总量将在2020年后进入饱和阶段,预计2030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总量稳定在39亿~42亿吨标准煤。
需求侧资源将在未来我国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效电厂、需求响应容量稳步增长,2050年资源规模将分别有望达到4.5亿、4.1亿千瓦左右。电网作为大范围、高效率配置能源资源的基础平台,重要性将愈加凸显,以特高压骨干网架为特征的全国互联电网将在新一代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单位GDP终端能耗稳步下降,有望于2035年前后达到当前世界先进水平。陆上风电、光伏发电将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电源类型,2050年两者装机容量占比之和超过电源装机容量的一半,发电量占比之和超过三分之一。
在电力发展方面,该院从电力需求、电源发展、电网发展、需求侧资源与储能发展、电力系统成本和排放等角度对我国未来电力发展进行了深入展望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电力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终端能源加速实现高水平电气化,预测2025年前电力取代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相比该院2017年度预测值(2030年)略有提前。
峰值约为45亿~50亿吨,2050年单位电量碳排放强度将降至当前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交通部门用能持续较快增长,2030年后成为推动终端能源需求增长的最大贡献部门。电力系统成本将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035~2040年,非化石能源将成一次能源供应主体。
我国跨区输电通道容量将持续增长,2035年、2050年将由当前的1.3亿千瓦分别增长至4亿、5亿千瓦左右。2050年我国人均用电量将达到约8800~10000千瓦时,介于当前日、德等高能效国家水平与美、加等高能耗国家水平之间。
交通电气化水平将提升到2050年的14%~25%。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70%以上,下降幅度预计能够超额完成自主减排目标。
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气电、核电、水电等常规电源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煤电装机容量将在2025至2030年前后达峰,峰值约为12亿~13亿千瓦。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